讓孩子走自己的路

2010120215:0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撰文: 廖怡景、周芳苑


海闊天空,在勇敢以後,……這句信樂團(海闊天空)的歌詞不知挑動了多少年輕的心靈。
做夢是每個孩子的權利,實現夢想卻不見得是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。
但也因此,有那些努力衝破藩籬做自己的人,讓我們有了好故事可以說。

如果當年比爾蓋茲沒有輟學,如今的世界,只會多一位平凡的哈佛畢業生,但因為勇於抉擇,加上父母親一路來的支持,比爾蓋茲成就了改變世界的微軟王國。而如果當年林懷民照著父母的想法,做一名律師,那台灣就會少了一位揚名國際的編舞家。

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天賦,究竟有多少落差?當下社會的價值,不見得就是孩子長大後的社會價值。未來社會的多元價值,恐怕不是身為現代父母所能預測以及掌握的。父母們是否仍應堅持自己的想法,強迫孩子就範於所謂的主流價值?

2004
年八月二十七日凌晨零點三十分,雅典奧運跆拳道的比賽現場,我國選手陳詩欣和朱木炎先後拿下了台灣有史以來的兩面金牌。

在奧運場上拚了七十二年之後,中華民國的國旗歌首次在奧運會場的頒獎典禮上響起。陳詩欣哭了、朱木炎哭了、教練團哭了,連熬夜坐在家裡看著電視轉播的觀眾們也都哭了!

得到金牌,當然很風光,但奧運跆拳道代表團總教練劉慶文卻毫不留情地澆下一盆冷水,「很快的,我們就會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。」因為,練跆拳非常辛苦,但現在的孩子們大多養尊處優,吃不了苦,而絕大多數的家長也不會鼓勵孩子朝這條沒有就業保障的道路走。

運動員這條路很難走,全世界這麼多運動員,真正能在奧運場上穿金戴銀的選手,每四年就那麼幾個。難怪多數父母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走上這條孤單又難有成績的道路。

但孩子們卻總有自己的想法。他們要走的路,常和父母的期許有所落差——他們只想走自己的路。

林依俐只愛漫畫/寧靜革命「挑戰」成功  

午夜十二點,萬籟俱寂。矽品精密董事長林文伯的女兒林依俐還待在辦公司的一角,就著檯燈,仔細地校對已經看過三遍的稿子。儘管眼睛微紅,父親林文伯也已三番兩次叮嚀她早點休息,但她還是堅持要把馬上要出刊的《挑戰者》漫畫月刊的大樣校正完。

父親是高科技公司的董事長,母親則是北一女、台大畢業的高知識分子,外人看林依俐,總覺得她是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女孩,只要安分長大就能衣食無缺。但林依俐並不這麼想,從她狂熱地愛上漫畫之後,在她心裡,只有「漫畫」才值得她付出一切!


打從林依俐小時候起,林媽媽就常在她床邊念《小叮噹》的故事,從此她就與漫畫結下了不解之緣,並讓自己深深沉迷於漫畫的異想世界中。

從聽漫畫到看漫畫,從看漫畫再到自己動手畫,林依俐很小就立志未來要成為一位漫畫家。

但在二十幾年前,這樣的志趣,只會被視為是一個「不務正業」的想法。看著林依俐一有空就趴在桌上畫漫畫,林媽媽心中深以為憂,因為,她不覺得畫漫畫是一份能夠養活自己的職業。身為母親的她,雖然不想扼殺女兒的繪畫興趣,但又不想讓她畫漫畫,只好退而求其次地到處幫她物色繪畫才藝班,希望女兒學些水彩、素描、油畫,而不是整天沉溺在格格框框裡,編一些奇怪的對話。

但林依俐不理會大人的期待,逕自在漫畫天地裡翱翔。

眼見女兒一天比一天沉迷於畫漫畫,林媽媽愈來愈擔心,於是在林依俐九歲時,趁著要搬家的機會,心一橫,把整箱的《小叮噹》全扔了!林依俐雖然傷心,但書裡頭鮮活的故事情節和她對漫畫的熱情,卻是誰也丟不掉的。

林依俐開始她的「寧靜革命」,她書照念,圖照畫,一直到考上東吳商用數學系後,覺得對家人已有交代,益發堅信自己要做一位「漫畫家」的志願。在商數系讀了一年之後,毅然轉到了日文系,夢想著日後到日本學漫畫的心願。

大學畢業之後,林依俐決定去日本學習電腦動畫,這時林媽媽早已無力反對,而林文伯對女兒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堅持大為感動,終於同意讓女兒照著自己的興趣走。

林依俐從日本回來之後,林文伯拿出五百萬元,幫助她創立本土漫畫雜誌《挑戰者》月刊。林文伯說:「女兒有心投入,就要把它看成是『投資』,而不是『花費』。至少可以讓她試試這是不是可以耕耘的事業。」

在得到父母的支持後,林依俐向著自己熱愛的漫畫路上前進。現在的她做得起勁,因為她知道,這是自己選擇的道路。

手塚治虫放棄醫學/漫畫黑傑克揚名全世界  

已故的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被譽為「漫畫之神」,他的作品《寶馬王子》、《怪醫黑傑克》、《三眼神童》、《原子小金剛》、《小白獅王》等,部部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,但少有人知道,在人生的道路上,手塚治虫差一點沒當成漫畫家。

大學時代,手塚治虫讀的是醫科,但他真正的興趣還是漫畫。每次在課堂上,當教授講解著枯燥乏味的人體組織圖時,他就忍不住躲在教室最後一排的位子上畫起漫畫。

有一次,他畫畫的鴨嘴筆掉在地上,一路滾到教授的腳尖前,這已經不知是第幾次被教授抓到他在上課時偷畫漫畫了。教授很明確地要他在漫畫和行醫之間做個抉擇,而手塚治虫也誠實地面對自己,他知道,漫畫這條路雖然崎嶇難行,但卻是他的最愛。於是他放棄了習醫這條路,選擇了漫畫。

從此,日本少了一位醫師,卻多了一位揚名全世界的漫畫天王。

知名歌手羅大佑也曾經有過同樣的掙扎。學醫的羅大佑當然很清楚,醫師這一行保證是名利雙收,但最終他還是追隨音樂的召喚,毅然決然地脫下白袍,走進音樂的聖殿。

知名作家侯文詠也是如此。比起麻醉科醫師的高薪,爬格子的日子既孤獨又沒有保障,但在工作與興趣之間,他最後選擇了作自己。

醫界或許不會惋惜手塚治虫、羅大佑、侯文詠的缺席,但漫畫界、音樂界、文學界如果少了這三人,可能就要寂寞許多。

這些故事所訴說的,是那些勇於選擇、「成功地走在自己道路上」的人。這不禁令人省思,為人父母者,是否非得要孩子走一條主流價值認為「對」的路呢?

李中闖蕩電影/小野:對下一代要懂得放手

《教養的迷思》一書中提到:「我們以為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所要的人,這完全是個錯覺。放棄吧!孩子不是一張空白的畫布,父母可以隨意在上面畫出他們的理想與夢想。」

「孩子就像河流一樣,他們會有自己的方向,知道如何通向大海。」作家小野也有相同的感受。

小野的兒子李中,今年申請到排名美國前十名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研究所,他打算研究電影。

「我周遭的朋友都反對,但我還是讓李中去念他想念的電影。」

小野說,「我是被兒子的一席話感動的。」他想起和李中談天的那個晚上,兒子告訴他,「老爸,如果你不答應讓我去念,讓我在電影的領域裡闖蕩,我會終身遺憾;若我試了之後,沒有成功,我自己負責!」看著李中豪情萬丈的神情,小野感慨萬千,他說,「孩子懂得選擇自己的路是幸福的。」

小野想起十幾年前,自己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念「分子生物研究所」時的情形,不免感嘆,「比起我,李中勇敢多了。」大學念師大,畢業之後教了一年書就出國,一直在父母期待中前進,小野雖然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創作,但很多的念頭都只是想想而己。

一天, 紐約下大雪,他獨自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在雪地裡走著。他開始和自己對話,「人生就這麼一次,我是不是就這樣一路到底?」小野不斷地問自己,「敢不敢?」「怕不怕?」之後,就做了一個影響一生最重要的決定,要讓自己重新開始,完全投入創作領域!

「我這輩子做得最勇敢漂亮的一件事就是『重新開始』!」小野說,也因為自己終於勇敢選擇自己的路,而換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。

「孩子總有一天要面對自己所有的事,父母的態度要超脫,因為惟有父母自己先改變對人生的態度,也才會改變對待小孩的態度。」小野說,他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特質是,孩子能勇敢地追求而不是妥協。「我們這一代妥協得太多了,對下一代要懂得放手。」

曾允中愛打電動/洪蘭:就讓他做喜歡做的事

「人生最怕的是,當你躺在床上要死了,回憶這輩子所做的點點滴滴時,發現還有好多事情是想做而沒做;或者是,做了很多沒有人因為你的影響而變好的事。這樣的人生白走了!」

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有這樣的警惕,因此,不管兒子曾允中想做什麼事,只要不危害別人,她都讓他勇敢去做,即使兒子喜歡打電玩,她也都認為沒有什麼不可以。

兒子告訴她,未來想做電玩的設計工作,洪蘭也覺得很開心,「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,才會有進步的空間。」前一陣子,洪蘭到美國舊金山看北一女時期的老同學,她很感嘆,現在的父母很多都搞不清楚狀況,每一個父母都在替孩子做決定,覺得不這麼做就不關心孩子,「孩子如果不能做自己,一定是無精打采的。」

自小,洪蘭生長在家教嚴格的家庭,孝順的她,一直都能順從父母的心意,配合父母的期望。由於父親是大名鼎鼎的律師洪福增,自然而然地她也就選擇就讀台大法律系。

然而,念著念著,洪蘭發現當時法律只是統治者的工具,於是心生排斥,她發覺,如果一直順從父母心意,自己會很不快樂。但想歸想,洪蘭仍舊不敢忤逆父母為她規畫的人生道路。直到大三時,一位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老師說的一席話點醒了她:「走自己的路很辛苦,但是很快樂,因為能做自己的主人。人都有因循苟且的本性,常常得過且過地虛度一生,不要到老了才痛恨自己當年沒有勇氣。」

這番話如當頭棒喝般地敲進洪蘭心裡,她當下決定,一畢業就要赴美念自己喜歡的心理系。

然而,父母都反對她的決定。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,她過了一段外界難以體會的苦日子。「在美國五年,家裡沒給我一封信,也沒給過半毛錢,我靠著半工半讀,還有獎學金完成博士班的學業。」洪蘭覺得,那段日子苦歸苦,但卻值得極了,因為,那是她第一次沒有照著父母的期盼,過自己想過的日子。

作孩子的啦啦隊/蔡明忠:要孩子為自己負責

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的身價雖然已是富可敵國,但他心中還是有著遺憾。他說,「我這一生最大的缺憾,就是沒有機會作自己的人生規畫。」父母替他定下的目標就是做好一個「生意囝仔」。如今,蔡明忠已身為人父,為了不讓這樣的遺憾再出現在孩子身上,他和妻子陳藹玲就常告訴孩子,「自己的事情要想辦法自己負責,這樣才不會生活在家族的光彩下,才有機會作自己。」

根據一份調查顯示,台灣三十五歲以下新世代族群有七成比率認為,成功的人生就是能平靜地作自己,這個數據遠高過傳統社會價值中對財富、名聲及權力的渴望。

這樣的結果,值得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深思。希望子女走在符合社會期待的道路上,並出人頭地,美其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,但究其實,父母心中所想的,或許只是為了要一圓自己未盡的夢想。也許,父母們該扮演的,是當孩子的「啦啦隊」,不是當孩子的「主人」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( 
摘自:《今周刊》402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