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堆疊積木可訓練孩童的上肢穩定度及手眼協調(圖2)。 |
▲孩童可藉由堆疊積木,培養空間延伸的概念(圖1)。 |
圖.文/廖經平
「王小明!你的褲子前後穿反了。」
「葉小美!妳的鞋子左、右腳穿錯了。」
「舉起你的右手,就是拿筆的那隻手。」
相信這些情況對於許多學齡前孩童的家長並不陌生,認為孩子們總是學不會分辨左右,總是要一而再,再而三提醒。其實,孩童的「空間概念」發展是循序漸進的,必須隨著年齡做適當的教導,才能讓孩童有效的吸收。
一般來說,嬰幼兒從爬行,進展到行走的階段,他們的探索環境漸漸從平面擴展到垂直面,他們開始發現頭頂以上的世界,此時已逐漸建立上、下的概念,直到2到3歲孩童對於上、下已能清楚區辨。
大約4歲時,能區別前、後的差異,對於衣服的正、反面也較能理解。
5歲時,能辨別物體距離本身的遠、近,且此時為左、右概念的發展期,但仍無法類化到日常生活中,所以常常會出現鞋子穿錯腳的情況。
6歲孩童空間方位的辨識才較趨於成熟。
◎如何幫助各個年齡層孩童增進空間發展呢?提供以下幾個活動做參考:
0到2歲
此時孩童正處於探索環境的階段,在安全的範圍內,讓他自由行動,探索的機會愈多,大腦對本身以外的空間概念愈能得到回饋。
在安全的情況下,將孩童有興趣的玩具放在高處,誘發他向上探索的動機,延伸探索環境,也可藉此訓練孩童由坐到站的動作。
3到4歲
此階段孩童已具有基本上、下、前、後、裡面、外面等方位概念,利用簡單的指令讓他們能類化到生活中,例如:把鞋子放到櫃子「裡面」、積木往「上」疊(如圖1)、筷子放在碗「旁邊」,也可訓練孩童穿脫衣物,讓孩童理解衣物正、反面的概念。
5到6歲
積木、樂高等組裝玩具不僅可訓練此階段孩童空間概念發展,同時上肢懸空的狀態下也可以訓練他們的上肢穩定度及手眼協調(如圖2);一開始可先進行仿拼,大人做一塊,小孩跟著做一塊。
再來是大人做好完成品,小孩看著完成品進行仿拼,最後可進階到看著平面圖案進行組合;仿拼的難易度也可由左右對稱的形狀進階到不規則的形狀。
「空間概念」是孩童個體最早發展的一種身體知識,它不僅跟生活息息相關,更是孩童日後發展高階科學概念的基礎,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也認為空間智能是生活學習的基礎能力,也是藝術、科學、數學等領域不可或缺的能力,因此幼兒的空間認知發展一直是許多父母及教育者著重的要點之一。
學齡前的孩童對於環境事物的觀察與學習非常敏銳,是空間發展最重要的時期,對於孩童日後生活自理、學業、甚至人際關係都有極大的影響,因此把握此黃金時期,加強孩童的空間認知發展,對於孩童日後將有極大的幫助。
(作者為新北市宏仁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