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同理心根治校園霸凌

2010121217:17

面對校園裡越來越多的霸凌事件,有人們在問:教師能夠及時干預,制止學生的霸凌嗎?家長能否為遏制孩子的不良行為做更多的工作?能否在兒童的幼年時期便採取預防措施,從而杜絕霸凌分子的產生?

 

根據美國《時代週刊》的一篇文章指出,神經學家、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逐漸達成一個共識,霸凌和其他類型的暴力,能夠通過早期同理心(empathy,又譯移情、神入)的培養得以遏制。在過去10年,關於同理心…在對方的立場上感同身受的能力…的研究顯示,同理心是所有人際社會交往與人的品行的關鍵。

沒有同理心,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有聚合力;沒有相互的信任,就沒有不去謀殺、欺騙、偷盜、撒謊的理由;沒有同理心,至多我們都是一個個自私自利的人,最差的狀況,我們都是一幫極端反社會的人。

面對校園霸凌,研究者認為,朝著孩子吼叫,或打孩子,只會帶來恐懼,孩子並不理解他們為什麼被懲罰。久而久之,體罰的慣用不僅無法讓孩子行為變好,還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增加。與其懷著打掉孩子壞行為的想法,不如開啟他們同理心和同情心的「開關」。

換句話說,就是從教孩子理解他們自己的行為和感受開始——這將為他們理解他人的行為和感受提供基本方法。比如,對於一個傷害了他人的孩子,首先應該幫助他「準確認知他們自己在當時的感受」。

 

人的同理心的最早萌芽通常出現在嬰兒期

童年——早自嬰幼兒時期——是同理心培養的關鍵期。研究顯示,幼年期遭遇過虐待、疏忽的兒童,年長後變得攻擊性強、精神出問題、霸凌他人或被他人霸凌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兒童大得多,儘管不排除有的兒童有著驚人的韌性和自我康復能力,在經歷過這些不幸後仍然發展得很好。

 

「同理心之根」課程與使命

是加拿大一個針對幼兒園至8年級學生的課程,該課程通過提高學生的社會/情感能力,增強他們的同理心,使他們的攻擊性得以顯著降低。該課程在加拿大的城市、鄉村和偏遠社區學校廣泛開展,授課語言為英語和法語。除了加拿大,該課程還在新西蘭、美國和英屬馬恩島等地開展。

通過對成人及兒童的同理心的培養,建設關愛、和平與文明的社會。從長遠來講,「同理心之根」致力於培養下一代做負責任的公民與積極回應的父母的能力。從短期來講,「同理心之根」致力於增強學生的同理心,促進相互尊重、相互關愛的關係,減少學生的攻擊性言行與霸凌。

 

「同理心之根」從教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開始

一個意旨在培養學生同理心的校本課程的創始人瑪麗·戈登說:「我們總認為我們應該一開始問『你認為某某人會有什麼感受』,但其實,你一開始就說『你一定感覺很沮喪』,效果會更好。訣竅在於幫助孩子描述他們自己的感受,這樣,在下一次類似情況發生時,他們就有了表達的語言。他們在打了別的孩子後可以說,“我打強尼時,我就是忍不住。”」

在孩子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感受之後,他們就離理解他人的感受近了一步,他們就能理解強尼在被打之後很受傷,很難受。這個「開關」是最終促使孩子行為變化的火花。

不過,僅有對痛苦的理解還不能說就學會了同理心,戈登說,這也是為什麼遭受更多痛楚的孩子——比如在家經常性地受虐待——更有可能成為霸凌者的原因。不是說他們不知道被別人傷害是什麼感受,而是說,他們學到了以暴力的方式去表達憤怒和主張權力。

「同理心之根」目前在加拿大的3000所幼兒園、小學和初中以及西雅圖的40所中小學實施。在這個課程中,孩子們每個月都會在教室裡觀察一位父母跟嬰兒的互動,去理解同理心是如何建立的。當嬰兒哭的時候,「同理心之根」的指導老師會給母親提供幫助,學生們會思考是什麼讓這個嬰兒感到不舒服,怎樣才會讓情況好起來。

 

(圖/翻拍自youtube畫面)

指導老師讓學生們知道,嬰兒哭並不說明他是一個壞孩子,而是說他遇到了問題。通過努力找尋究竟是怎麼回事,孩子們學會用嬰兒的眼睛來看世界,理解當一個人有某種需求,但又不能明確表達時是什麼樣子。

「我們喜歡嬰兒出現肚子痛。」戈登說,因為這種情況下,母親通常會告訴班裡的孩子們,嬰兒哭個不停會多麼讓人沮喪和煩躁。這給了孩子們從父母的角度看問題的機會——孩子的行為是如何影響成年人的——這通常是他們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的。「看同理心的養成過程,其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。」戈登說,「在培訓這個技能的時候,我們還幫助他們站在其他同學的視角看問題。」

到現在,前後共有9個對「同理心之根」的研究顯示,該課程有助於減少學校裡的霸凌現象,有助於促進學生之間的支持性行為。美國的很多學區,包括紐約市學區,最近都表達了實施該課程的興趣。

 

同理心無法教會,但它可以被傳染

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表現出同理心,他們的同理心會得到進一步的鼓勵。如果父母以同情、無私和不做主觀評價的態度對待他人,孩子就會跟著效仿。「同理心無法教會,但它可以被傳染。」戈登說。

戈登自己的家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戈登出生在加拿大的紐芬蘭,生長在一個數代同堂的大家庭裡,有四個兄弟姐妹、兩個祖父母和一個智障的叔叔 ——家裡還經常接收一些遊蕩的人,比如沒有地方去的未婚懷孕女青年,剛出獄的討口飯吃的囚犯。戈登的父親曾是加拿大的勞工部長,母親是一個畫家,她經常跟著母親一起去訪問社區的貧困家庭,給他們帶去食物、衣服和取暖的煤。

一次,小戈登嘲笑並質問一位婦女為什麼把煤存放在浴缸裡,她母親對她提出了告誡,但是在私下裡對她說的。「母親從來不會給任何人難堪,對作為一個小孩的我,同樣不會給我難堪。她視每個人都有尊嚴。」戈登回憶說,「在車裡,她對我說:『你臉上流露出的表情說明你在評判那位婦女。在她面臨的困境之下,她已然作出了她能作出的最合適的決定。你並不瞭解她的困境。』」

不是所有孩子都像戈登一樣幸運,有這樣一位媽媽。但即便是在艱苦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,如果給予他們足夠的幫助,也能讓他們「傳染」上同理心,這是普羅維登斯的非暴力研究與實踐中心的執行主任泰尼·格羅斯在對那些街頭幫派小子的工作中得出的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