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「決定權」留給孩子(下)

2011040208:48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採訪撰文/巫曉嵐  內容諮詢/浩恩托兒所所長 

栩多疼愛孩子的父母很捨得為孩子購買玩具、教具,考慮的重點通常是對成長發展是否有益,而不管孩子是否喜歡,再好的教玩具若不受孩子青睞,就形同廢物一般。

實作篇:做自己的主人,從日常生活開始

----

情境:2歲的奇奇每次吃飯都要跟媽媽上演僵持戰,不管媽媽煮什麼,他總是撇開頭、閉緊嘴,不停大喊:「不要、不要」。

階段性放手 鼓勵孩子學習成長

當孩子成長到大約2歲左右,通常會遇到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,這時候他已經具有自己的想法,想控制周遭的人事物,卻無法適當表達,因此經常出現情緒失控的難搞狀態,此時正好可以做為給予孩子決定權的實驗期。

孩子不吃飯,並不代表他真的不餓,或許只是吃飯的方式不被他所接受,不妨將湯匙交到他手上,讓他學習自己舀飯吃,當他也能像個大人一樣自己吃飯,即使仍然吃得不好,但對於孩子而言,這樣的動作已滿足了部分控制慾,說不定這麼做孩子就願意開口吃飯了!

----

情境:佳佳經常在洗完澡之後吵著不肯穿上媽媽為她準備的衣服,遇到寒流來的天氣,總是讓媽媽又急又氣!

鼓勵孩子勇於展現自我

如果孩子因為媽媽搭配的衣服不好看而不肯穿上,其實不應該予以責怪,反而應該多加鼓勵,這表示他的審美觀正逐漸成形,此時不妨大膽放手給予他自行搭配服裝的機會,即使他穿得不好看或是怪裡怪氣也不要妄加阻止,讓孩子從他人的眼光中了解自己的衣著是否真的恰當,遠比父母苦口婆心的建議來得有效力。

如果擔心孩子挑選的款式不合時宜,可以事前先和孩子溝通討論,或是在限定的範圍內讓他做決定,例如:只能穿裙子,不能穿長褲;只能穿長袖,不能穿短袖。一起討論衣著搭配,也是協助孩子建立自信與審美概念的好方法。

----

情境:小傑和小群兩兄弟是家中的小搗蛋,每天都把家裡搞得一團亂,四處都能見到散落的書本和玩具,總是讓爸媽好生氣!

請孩子擔任專屬空間的小小管理員

常常才剛打掃完畢,過一會兒又如同戰場般凌亂,這樣的情況在有小孩的家庭可說是常態現象。除了建立孩子將物品歸位的好習慣,也可以在居住環境中給予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或是一個角落,在專屬於孩子的空間中,父母不多加干涉,請孩子自行負起管理責任,當孩子因為環境凌亂而沒有空間進行其他事項,如:睡覺、遊戲,父母不要出面幫忙善後,讓孩子自行想辦法解決,養成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觀念。

----

情境:假日爸媽想帶毛毛外出郊遊,但是毛毛卻只想和同伴一起玩耍,不斷鬧彆扭不肯出門,因此讓爸媽也蒙上不歡情緒。

共同規劃親子行程,出遊更有趣

孩子長大之後會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,而不再時時刻刻只想跟爸媽黏在一起,此時父母應慢慢調適心情,拿捏在尊重個人意向與維繫親子感情之間的適當分寸。

如果期望孩子開心融入親子出遊,不妨可以和孩子共同擬訂旅行計劃,或是邀約和孩子較親近的同伴一起同行,請孩子擔任小小主人的角色接待好朋友,讓孩子主導部分行程,可大大提升參與樂趣。

----

情境:朵朵的爸媽希望她能學習美的技藝,活潑的朵朵卻喜歡和哥哥一起踢足球,令爸媽有些困擾。

尊重並支持孩子的天賦能力

每個孩子的喜好與天賦不同,不應該因為在乎世俗的眼光而要孩子捨棄所愛,屈就於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的學習項目, 楊淑 君以跆拳道揚名國際、吳季剛設計出美 國第一 夫人萬中選一的就職禮服,他們都是跳脫性別取向,在專長上獲得肯定的絕佳例子。

其實不管學習什麼技藝,都必須讓孩子打從心裡熱愛且願意主動學習,當孩子還小的時候,可以帶領孩子廣泛體驗各種才藝,或是幫孩子尋找學習的偶像,擁有喜好的支持與追求的目標,能幫助孩子在學習路上保持更多動力!

--

情境:緯緯的爸媽買了好多對各方發展有益的教玩具,可是緯緯永遠只喜歡其中某些特定的教玩具,令爸媽有些灰心。

不只「需要」,還要「想要」

許多疼愛孩子的父母很捨得為孩子購買玩具、教具,考慮的重點通常是對成長發展是否有益,而不管孩子是否喜歡,再好的教玩具若不受孩子青睞,就形同廢物一般。

如果你的孩子還無法以言語方式進行溝通,可以先向親友借來類似的物品,或是帶他到教玩具種類較多的親子館中親自操作,以便直接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;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能以言語溝通,那麼買教玩具前可先向他介紹並諮詢他的意見,若孩子興趣不高可以省下一筆錢,倘若孩子喜歡你所推薦的教玩具,讓他參與購買過程,則可以幫助他提高興趣及期待感。

什麼時候該給予孩子決定權?

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不盡相同,該在什麼時候給予孩子決定權,需視親子間的相處模式及溝通狀況而定。

馬文華所長認為,35歲是孩童發展自我的第一時期,這時候在孩童心裡會產生自我認同的矛盾感,父母經常可在這時候發現平常聽話的寶貝怎麼突然變得叛逆,此時可藉由給予更多決定權來化解衝突危機,讓孩子從學習決定、學習負責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自我認同感。

交出決定權,父母該做好的6件事

1.調整好放手的心態

當父母從「主導者」退居為「輔助者」的角色,可能會面臨對孩子信心不足、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產生動搖,此時父母必須要明白,對孩子信心不足,孩子失敗的機會越高,因擔心孩子而不願全然放手,不但會產生其他親子衝突,也無法獲得讓孩子自由做決定的效益,因此在放手的過程中,父母首先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才能輔助孩子展翅高飛。

2.給予孩子絕對的安全感

當孩子獲得做決定的機會,他或許能從中獲得成就感,但也可能因此受到挫折,此時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與認同,父母若能給予孩子滿滿的愛、信任及安全感,可以幫助孩子更有勇氣,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絕不可缺少的精神養分。

3.事前溝通自主範圍,擬訂紀律原則

給予孩子自由為自己作主的權利,但這自由絕對不是毫無底線,也並非不需遵守紀律,為了減少過程中發生其他衝突,一定要做好事前溝通,並且擬訂紀律罰則。

當孩子不能遵守事前的溝通,或是違反紀律規範,可以將孩子暫時隔離或是停止自主權利,讓他有時間及空間自我反省;也可請孩子自行負擔錯誤結果,例如破壞物品後要求孩子進行修復、破壞空間整潔後讓孩子自行打掃。

4.徹底當個不插手的配角

當父母同意讓孩子做決定,此時父母所擔任的角色是「觀察者」、「引導者」,應以配角的身分鼓勵孩子親自去嘗試、觀察孩子的工作情況、協助孩子克服困難,堅守在過程中絕不插手干預的原則,讓孩子透過自主的行為活動達到自我成長的目的。

5.接受孩子的錯誤與失敗

很多父母起初願意給予孩子自主權,但是當孩子遭受錯誤、面臨失敗,父母會感到憤怒,甚至將孩子的失敗視為自己的失敗,因而感受到羞辱感,並將不歡的情緒再轉嫁到孩子身上。

能夠發自內心接受錯誤與失敗,其實也是一種學習,父母千萬不要在事後予以抱怨或責怪,火上加油並不能改變結果,倒不如陪同孩子一起檢討錯誤,引導孩子從自然結果獲得教訓。

6.保留談心時間

不管生活再怎麼忙碌,每天一定要保留給孩子一段談心時間,這段時間可以是在每天說完床邊故事後、幫孩子洗澡的10分鐘、吃完飯的休息時間,重點是要以最放鬆、最專心的態度,分享孩子的心情與遭遇,進行無障礙的親子溝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來源 :baby Life